要約
OPENAI 发布CHATGPT 未必是海的事例,譬如曾经的元宇宙。空中楼阁,只能孤芳自,甚至以为的海未必是海的例。AI道德专家被解雇、往日的理禁忌然失色。
原文: 新浪 中国科学报 2024年04月03日
本文(ピンイン)
转眼间,OpenAI发布ChatGPT已经一年多,但围绕其展开的话题仍然很“热”。
“从0到1”和“从1到100”是近年来常见于媒体的表述,前者指原始创新,后者意为原始创新落到实处并在各领域得到广泛应用。然而,究竟何为“1”?OpenAI发布ChatGPT前后的过程,其主线即“从0到100”,中间的关键点是“1”,并且这一过程提供了理解“1”的三个方位:
其一,看来路,即由“0”看“1”,回答何时方可言“1”。
其二,看去路。“1”作为“从1到100”的起点,开枝散叶,开花结果,回答“1”在新产业链中的价值和地位。
其三,看全程,“0”与“100”的相互“关照”。
看来路
OpenAI在2020年发布GPT–3后原计划继续研发GPT–4,但由于担心对手公司在GPT–4之前发布人工智能(AI)聊天机器人,于是决定成立一家实验室,通过改进GPT–3收集反馈意见,进而改进新的模型。13天后,ChatGPT诞生。
ChatGPT开发完成后,OpenAI先邀请测试人员进行测试,反馈结果却令人失望,因为人们不知道该与聊天机器人聊什么。OpenAI一度尝试开发专业聊天机器人供特定领域的人员使用,但是OpenAI缺少训练机器人的合适数据。
OpenAI决定孤注一掷,对外发布ChatGPT,交给用户使用,任其自由发展。OpenAI联合创始人格雷格·布罗克曼表示:“我当时不知道它是否会成功。”因此,后来ChatGPT的突然爆红令公司措手不及。
在上述过程中可见供给与需求对接之难,以及某种茫然。开发人员做不到精准想用户之所想,或者在数据、技术上有所欠缺,而用户也不知道最新科技成果与自己有什么关系,甚至不知道自己的需求究竟是什么。结果就是供需双方在试探中对接。
开发方非精心策划,而是“走着瞧”,而用户,特别是大量未设定的“计划外”用户“突然零距离见证了AI的能力”,潜在而模糊的需求一下子清晰起来,因此有了两个月的爆炸式增长,这表明供需双方十分投缘。ChatGPT不只是“生成式AI”,也是“生成式”创新。生成式创新,需要对不确定性高度容忍的社会环境。
“从0到1”,ChatGPT的襁褓阶段处于混沌状态,犹如大河之源头,溪流几乎在原地兜兜转转,不知往何处流。一旦某一条“溪流”开始占优,与大海(社会需求)隐约相通,那么资源将集中到这一条溪流并使之成为干流。比如微软发布AI加持的新“必应”后,其全球下载量猛增10倍。当然,也有临入海仍摇摆不定,甚至以为的海未必是海的事例,譬如曾经的元宇宙。
谷歌在某种意义上是另类例子。谷歌本已有类似ChatGPT的产品,但其AI道德专家主张要谨慎使用文本生成技术,谷歌出于伦理考虑而暂缓推出相关产品。
OpenAI率先发布ChatGPT后,谷歌有些高管被激怒,AI道德专家被解雇,往日的伦理禁忌黯然失色。在竞争压力下,谷歌于2023年2月7日匆忙推出Bard,随即被发现存在缺陷,导致次日股价大跌7.4%。但如今,谷歌似乎变得大胆和开放,以期在产品及其生态上迎头赶上。
就时间而言,关键是如何在竞争的压力下把握时机,觉察与掌控“技术节奏”与“商业节奏”的二重奏,主题是“产品/市场匹配”。商业节奏超前,技术节奏跟不上,就会陷入加特纳曲线的低谷甚至死亡谷;反之,则会错过时机,让他人占领市场。摩尔定律堪称完美二重奏的范例。有了ChatGPT的第一步,OpenAI最新发布的Sora准确地踩在二重奏的步点上。
ChatGPT成功创新落脚点之一是通用以适合更多行业,并以更简单的自然语言极大降低使用门槛,使人人可用;落脚点之二是“生成”,赋能用户极大提高工作效率。降低门槛是扩大需求侧的广度,提高效率则是满足需求侧的深度要求。
归纳起来,由来路“从0到1”来看,“1”是一项新技术首次与需求相契合,或者唤醒了人类的某个普遍需求。
看去路
没有后续的“从1到100”,“1”就如同空中楼阁,只能孤芳自赏,甚至夭折。
第一台内燃机诞生后,...
単語(ピンイン)
ディスカッション
コメント一覧
まだ、コメントがありませ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