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新民网
对于安倍的去世,莫迪乃至印度的悲痛并非全然基于现实利益考量。而印度的这场全国哀悼,也是日印两国未来进一步靠拢的注脚。
7月8日,日本前首相安倍晋三遭枪击后去世。在来自各国的慰问与唁电里,印度的尤为独特——印度总理莫迪不仅高度评价安倍,还宣布将在9日举行为期一天的全国哀悼。详情>>>《印度总理莫迪:印度将为安倍晋三去世举行一天全国哀悼》
一国前首脑去世,别国全国哀悼,在21世纪以来的世界舞台并不常见。莫迪的表态,当然首先取决于两国的外交关系与现实利益,但地缘政治也并非唯一的原因。实际上,印度对日本有着在亚太地区少有的历史情感认知。
印度独立运动渴求外部支持
在惨遭日本军国主义战争荼毒过的亚太国家里,少有国家像印度那样对于旧日本帝国的侵略战争有着复杂的情感。这根植于印度当时独特的历史进程与政治处境。
自印度19世纪中期完全沦为英国殖民地后,随着西方民族主义思潮的涌入,谋求国家独立逐渐在一波波的起义与罢工中成为印度人民跨越阶层的集体目标。其中,既有闻名于世的甘地式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也有相对不那么知名、试图通过暴力与革命推翻英国殖民统治的主张。
但是,英国军队制造的一次次血腥镇压和惨案逐渐让主张以暴力手段实现独立的印度激进派人士意识到,面对当时的不列颠帝国,单靠印度自身的实力绝无胜算。因此,乞求外援、借力打力成为他们的最优先选择。
实际上,最早给他们希望的并非日本,而是德国。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德国开始正式着手实施支持印度独立运动的方案,希望通过在印度境内掀起广泛的哗变和起义来削弱英国的战争潜力。尽管德国的本意并非真心支持印度独立,但仍给了印度部分人士以希望。
进入上世纪30年代,谋求称霸亚太的旧日本帝国再次拾起德国一战时的方案。随着英军节节败退,日军在横扫东南亚后的下一个目标就是印度。基于与泰国的合作经验和降低侵略战争难度的考虑,日本决定扶植印度独立人士成立临时政府,以鼓动更多的印度人“背离”英国。
印度人民独立的渴求,由此与日本军国主义的侵略野心缠绕在一起。
钱德拉·鲍斯:牵起日印的红线
从1942年至1943年,日本以被日军俘虏的英属印度战俘为主体,以反对甘地路线的印度激进独立人士钱德拉·鲍斯为代表,先后扶植成立了“印度国民军”和“自由印度临时政府”。不仅这支军队真的参与到日军对英属印度的进攻,“自由印度临时政府”也积极参加了日本为粉饰其所谓“大东亚共荣圈”而举行的大东亚会议。
尽管日本的侵略野心昭然若揭,钱德拉·鲍斯等印度独立人士也并非不知日本的根本意图,但所谓形势比人强,日本“反击白人殖民主义”的话术和英国的残酷统治仍蛊惑了不少印度人。在“解放印度”口号的号召下,不少印度人、甚至是东南亚国家人士主动加入其中。
随着日本军国主义的溃败,印度通过战争实现国家独立的希望再次破碎,钱德拉·鲍斯也在日本投降后不久在台湾岛殒身于一场空难。但是,由于绝大多数印度人认可钱德拉·鲍斯为实现国家独立所做的悲剧式的努力,他竟然成为后来联结日本与印度的重要人物。
ディスカッション
コメント一覧
まだ、コメントがありませ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