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の陸柱国氏が12月1日、北京で病気のため94歳で逝去した。映画「上甘嶺」は陸柱国の小説を原作にしたもので、多くの人によって古典として崇められている。戦時中の中国では、上甘嶺の英雄たちを小説として描いている。
原文: 新浪新闻综合 2022年12月05日
“一支笔描绘出
人民战争的雄奇画卷。”
作者:田亮
如果你是“50后”,一定看过电影《上甘岭》;
如果你是“60后”,一定看过电影《雷锋》;
如果你是“70后”,一定看过电影《血战台儿庄》;
如果你是“80后”,一定看过电影《闪闪的红星》……
这些给几代中国人留下永恒记忆的经典作品,都与一个人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他就是陆柱国,著名电影艺术家、国家一级编剧、八一电影制片厂原副厂长。
12月1日,他在京因病逝世,享年94岁。中国电影家协会发文哀悼,称这是“我国电影界的巨大损失”。
趴在炮弹箱上写小说
很多人了解抗美援朝,是从上甘岭战役开始的,而了解上甘岭战役又是从电影《上甘岭》开始。这部电影就是根据陆柱国的小说改编而成。
上甘岭被志愿军战士们称为“和平的大门”。为了守卫这座大门,他们和范佛里特率领的美军狼群进行了激烈的战斗,特别是凭借坑道打退了敌人一次次进攻。
1952年10月17日,是上甘岭激战的第四天,中国人民第二届赴朝慰问团第三分团的一部分团员来到上甘岭慰问。其中,劳动模范牛汝森和青年文艺工作者陆柱国,到坑道里去进行慰问,送去鲜花等慰问品。
当时,陆柱国在总政治部文化部创作组工作。这是他第二次来朝鲜,上一次是1950年11月。回国后,他创作了小说《风雪东线》,描写了中国人民志愿军一个连队在冰天雪地里穿插到敌后打击敌人,最终炸毁敌人后退的桥梁,全歼被围困美军的过程。
第二次来,他决定不走了,因为所见所闻太过触目惊心。
在这场历时43天、被称为“绞肉机”的战役中,敌我双方在面积仅3.7平方公里的两个高地进行激烈争夺。志愿军阵地平均每天落弹4万余发,上甘岭上的岩石被炸成了30厘米厚的粉沫,山头被削低了两米之多。
志愿军参战部队依托坑道与敌反复争夺阵地29次,最终取得胜利,同时付出了惨重的代价。
“在上甘岭上抓起来一把,是什么东西?一个是碎石头,一个是炮弹渣,一个是人的骨头。”陆柱国回忆道。
他在坑道里看到,战士们又黑又瘦,有的头上裹着纱布,有的胳膊上吊着绷带,但他们的“精神状态实在惊人”。
·电影《上甘岭》剧照。点击可看电影。·电影《上甘岭》剧照。点击可看电影。
近距离看到“最可爱的人”的英勇与顽强,陆柱国决定:“我不走了,我要留在这里,把上甘岭的英雄们写成小说,让全国人民、全世界人民都知道他们是些什么样的人,是为什么在打仗,是在怎样的条件下打仗,是怎样打赢这场仗的。”
上甘岭战役最激烈的日子里,天上战机轰呜,耳边炮火咆哮,24岁的陆柱国在距离上甘岭阵地只有200米的一处废弃碉堡中,趴在炮弹箱上奋笔疾书。
他边看、边听、边写,记录着志愿军战士们的壮举,每写完一个章节,就拿给战友先看一看,然后进行修改。
1952年11月25日,仅用了一周时间,
他就完成了小说《上甘岭》的创作。稿纸上浸着泪水,带着浓烈的硝烟味儿。
小说很快传播开来。那时,《上甘岭》和魏巍的《谁是最可爱的人》、杨朔的《三千里江山》是反映抗美援朝斗争的代表作。
1956年,取材于这部小说的同名电影上映。直到今天,它还被许多人奉为经典。
“母亲是最伟大的”
1972年5月,由济南军区文化部干事李心田创作的小说《闪闪的红星》出版,讲述了红军时期少年英雄潘冬子在艰难困苦中成长的故事。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连续广播了这部小说。
八一电影制片厂第一时间决定同名电影立刻上马,剧本由济南军区和八一厂集体研究、集体改编,由王愿坚和当时已是八一厂编剧的陆柱国执笔。
1973年7月底,电影剧本完成。
《闪闪的红星》是八一厂在“文革”...
ディスカッション
コメント一覧
まだ、コメントがありませ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