パナソニックは22日、投資家説明会を開き海外事業強化の新戦略を提案した。2023年までに日本本土の売上高の占める割合は予想より35〜40%に圧縮。中国市場に失意を示したのは、東芝、三菱、日立など日系ブランドの多くだった。
原文: 新浪 创事记 2022-11-28
11月22日,日本家电品牌松下召开投资者说明会,提出强化海外业务的新战略。
社长品田正弘表示,到2023年日本本土销售额占比预计压缩至35%–40%,当前该比例超过50%。在诸多海外市场中,品田正弘重点提及中国、印度和欧洲,计划“将中国市场的占比提升至接近20%的水平”。
作为最早一批入华的日系家电品牌,松下在中国市场耕耘多年,也曾辉煌一时。但根据奥维云网的最新统计,截止今年上半年,松下在中国空调市场的占有率不足0.3%,沦为彻底的边缘玩家。
和松下一起失意中国市场的,还有东芝、三菱、日立、夏普、索尼等一众日系品牌。
曾几何时,日系家电品牌是质量的保证,是消费者热捧的对象,创下过一系列傲人成绩。但如今时移世易,日系品牌留给国人的印象只剩下不断下滑的销量、一家又一家企业的卖身和撤退,还有口碑上的诸多争议。
称霸一时的日系家电,是如何一步步走到今天这种地步的?日系品牌的衰落和本土品牌的崛起中,又教会了市场哪些道理?
为了解答这些问题,我们或许需要认真回顾一下日系家电品牌在华兴衰史。
辉煌的二十年:
技术是最强护城河
日系家电品牌和中国市场结缘,最早可追溯到1978年——即改革开放元年。
1978年10月,当时已是78岁高龄的松下幸之助亲自到大阪工厂迎接中国访日代表团。这是中日两国关系正常化之后,中方高级代表首次应邀访日。
据日媒在当年的报道,中方代表在松下工厂上参观了电视机、传真机、录像机等产品生产线。日本企业的现代化生产流程,以及严格的质检体系,给中方留下了深刻印象。据悉,中方代表向松下幸之助留下一句话:
“中国的现代化建设,松下老先生能否帮点忙?”
按照彼时的政治气候,松下幸之助很清楚,中方代表团这番话已经为松下进入中国市场打开了大门。次年,松下幸之助访问中国并和政府签订《技术协作第一号》协议,为上海灯泡厂提供黑白显像管设备,正式揭开双方合作的序幕。
80年代末,松下在北京成立了松下彩色显像管有限公司,投资规模高达248亿日元。该公司是那个年代规模最大的中日合资企业,松下也成为首家在华建厂的外国家电品牌。在生产线全面落成之后,松下的彩电、空调等产品迅速走红全国,成为初代日系家电爆款。
在老大哥松下的带动下,日立、东芝、三菱、夏普等日系品牌蜂拥而至,在中国家电市场刮起一阵猛烈的日本风。
早在1965年便登陆香港的日立,和中国大陆市场接触颇多,对政策的变化反应最为迅速。几乎在松下和中国政府签订合作协议的同一时间,日立宣布成立中国出口营业所和北京事务所,并于1981年成立福建日立电视机有限公司,吹响全面进军中国市场号角。
之后不久,日立的深圳彩色显示器件工厂、上海空调服务中心相继成立,彩电、空调等产品开始攻占各大商场。
到了90年代,东芝正式在华建立彩电生产线,松下和日立迎来了一个重磅对手。
彼时的东芝,是日本科技行业的标杆及最大半导体公司,生产出全日本第一台晶体管电视、第一台冰箱和第一台DVD机,技术实力相当过硬。进入中国市场后,东芝也将目光瞄准彩电、空调和冰箱这个大热品类。
同样聚焦在彩电赛道的,还有产品线高度垂直的夏普。当时,夏普是日本本土电视销量榜榜首“钉子户”,一度霸占冠军宝座17年之久。80年代也恰逢国民收入上涨、国家放宽进口彩电限制,彩电需求全面爆发,为日系品牌的增长提供了机遇。
相比起当时苦苦挣扎的长虹等本土品牌,日系品牌最大的优势在于两个字——技术。
早在1955年,索尼的前身东京通信工业公司就研发出了全球首台使用半导体技术的收音机。在索尼创始人盛田昭夫不遗余力的宣传下,日本...
松下
Panasonic
;
NAIS
;
Matsushita
说明会
explanation
session
社长
chief
of
the
staff
海外市场
market
abroad
;
market
overseas
中国市场
Chinese
market
上半年
first
half
of
a
year
占有率
occupancy
;
occupation
ratio
东芝
Toshiba
;
Tungaloy
;
Toshiba
Corp.
;
TEC
三菱
Mitsubishi
ディスカッション
コメント一覧
まだ、コメントがありません